在上海音樂學院,改造后的垃圾集中投放廂房變身“舊料別院”,與校園綠化融為一體。
? ? ? ?原本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房,搖身一變成為校園中的網紅打卡點;校園里的高科技設備,讓師生通過垃圾分類回收來兌換積分并微信提現……新學年,滬上高校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垃圾分類成高校師生“好習慣”。
上海最新生活垃圾分類考評數據顯示,2021年1-8月,全市高校100%達到了綜合平均分90分以上,與2019年相比,相關評分有大幅上升。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有兩年,垃圾分類如何從“新時尚”變成“好習慣”?滬上高校通過完善制度規范、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志愿服務等,有效提高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水平,讓高校的垃圾分類實效和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雙提升。
垃圾分類成新生入學“必修課”
如今,上海高校均已將垃圾分類納入新生入學的“必修課”,來自五湖四海的高校新生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還會收到一份同步寄送的“垃圾分類”主題宣傳內容。開學后,各高校的大學生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機構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師生垃圾分類意識。
復旦大學的新生大禮包中就有一份《復旦大學生活垃圾分類公約》。在入學教育環節,學校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課程體系,通過錄制垃圾分類專題視頻、舉辦垃圾分類專題講座等形式,不斷強化廣大新生的分類意識,學校還在入學考試中加入垃圾分類測試題。
同濟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垃圾分類與社會治理”公共通識選修課,由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何品晶教授團隊講述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的專業知識體系。課程還從社會治理角度,通過啟發式、討論式、情景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了解當下垃圾分類的社會意義。
上海建橋學院不僅將垃圾分類編入新生報到手冊,與錄取通知書一起發放,還將垃圾分類納入課程體系。2020年起,垃圾分類被納入新生的入學教育和形勢與政策課,大一新生形勢與政策課的第一講就是垃圾分類專題。
智能化設施改造,提高垃圾分類效率
滬上高校有半數以上在暑假期間對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通過智能化垃圾分類設施改造,提升校園垃圾分類效率。
上海交通大學新建四分類垃圾廂房;復旦大學添置智能垃圾箱、次氯酸消毒除臭設備;同濟大學建造了新的垃圾分類一體式壓縮站;華東政法大學安裝濕垃圾減量處理裝置、垃圾壓縮機、雨污水分流等設施。
同濟大學還通過“互聯網+”的全新手段,實現可回收垃圾的減量化、規范化、數據化。師生可以把適宜循環利用的廢棄物用來兌換積分,也可以投放廢電池、過期藥物等有害垃圾。目前,校園中33臺回收機,每年垃圾回收量超過820噸,全校師生每年通過積分到賬、微信提現的方式結算金額達82萬余元。
多場景實踐育人,全方位打造“綠色校園”
高校的每一處場景都是思想的傳遞,也都承擔著育人的使命。在上音校園里,改造后的垃圾集中投放廂房變身“舊料別院”,配上休憩座椅,與校園綠化融為一體。濕垃圾就地資源化無害處理,讓這里聞不到一絲異味。今年以來汾陽路校區產生的濕垃圾已實現“零清運”。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侯立玉接受采訪時說:“校園的每一幢建筑、每一處景點,都是思想的傳遞和文化的表達。垃圾分類減量是全方位打造‘綠色校園’的重要舉措。”
據悉,上海63所高校112個校區的垃圾分類已實現第三方測評全覆蓋,相關部門每季度、每半年對所有高校開展綜合評審,并向全市公布測評和評審情況。今年秋季學期正式上線的“上海市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監管平臺”還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時數據,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類情況一目了然,為垃圾分類政策制定和各高校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提供數據支持。